
+汤姆本人:Tomgangfang1股票配资网平台网址
全文共3418字,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
作者:汤姆
一向做事讲究效率、行事迅速的我,这篇文章却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。梳理自己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,它需要极大的勇气去正视自己的失败,也需要一份温柔去肯定自己的成长与努力。很多人说我聪明优秀,但其实,我不过是一个从未轻易放弃的人。
少年时,Twins的歌反反复复地听:
“人大了珍惜今次不可有下次,成熟了每次都要精彩过旧时...”
初听不知曲中意,再听已是曲中人。
1992年-2010年
珠海
高考逆袭,命运的第一道分岔口
1992年,我出生在珠海,祖籍顺德。父母在这里相遇,我也在这里长大。

外公外婆和我在珠海
十八年的求学路,说平凡,也绝不平凡。
中间甚至还违纪,被停课赶回家中。
可是偏偏中考那一年,我开始咬牙努力。凭着“三年最佳”的状态,我顺利考入珠海一中。
可到了重点中学,我又成了“凤尾”。
成绩常年徘徊在班级十几名,最好一次也不过第三,甚至没能进入大家趋之若鹜的“重点班”。
最差时,年级千人,我排在四百开外。

青春年少,叛逆小子一枚
然而,高考的奇迹悄然降临——那一年,我拿下全班最高分,每一科都是个人最佳。出分的那一刻,我自己都吓了一跳,甚至怀疑看错了。
那些尖子班的同学,埋头攻克最难的题,却在考场上失手;而我,却在平稳心态下赢下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。
唯独语文考砸了,110分,让我与心心念念的上海志愿失之交臂。前两个志愿全填了上海,上海财经或者是同济。
第三志愿才轮到中山大学。

毕业时,和父母在中山大学的合照
疯狂填上海是因为,我只是喜欢大城市——喜欢霓虹闪烁、步履匆匆,也喜欢万物经过我,而我仍能自由选择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。
回想起来,这份执念,也在悄然把我引向了香港。
其实,当初我并没有打算学医学。更有趣的是,我甚至没想过学医。外公修水坝、筑桥梁,舅舅读土木,我从小就对建筑着迷。房子在我眼里,从不只是钢筋水泥,而是艺术品。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,看楼、看房,是我最大的享受。
然而,命运总有它的安排。
2010年-2015年
广州
手术室的震撼,埋下转行的伏笔
18 岁的我,怀着一丝错愕,却也带着无限憧憬,走进了中山大学。
大学五年,我的生活几乎是“风风火火潇潇洒洒”的代名词。
学院学生会副会长、广播台部长、短视频比赛省一等奖、校足球队,甚至在大学的时候就创业做自己的视频工作室……几乎所有能让我燃起热情的地方,都留下了我的身影。

拍短视频的时候遇到的一些拍摄机会
校庆、歌手大赛的组织工作,几乎都有我的身影。再加上社团、摄影、微电影……我忙到不行,却乐此不疲。

说句大逆不道的话,那些年,我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在学习上。
等到期末十几门临床课程一股脑压下来,三周考完,人都快崩了。那种压迫感大到,有时望着窗外,就想跳出去。
学医五年,我觉得最有使命感的时刻就是穿上白大褂的时候。
实习短短几个月,我跟随导师上过手术台、帮病人换过药、做过手术第二助理。
我记得有一台剖腹产手术,病例上写下了我的名字,就意味着,我要为这台手术负责。

手术室里不允许拍照,这张只是示意图。
当年我上手术台时,
大概也就是这样,
像极了那些年追过的 TVB 医疗剧。
那一刻,当婴儿的啼哭在手术室响起,我忽然明白了:医生的意义,不是课本里那些冷冰冰的知识,而是用双手去迎接生命、守护希望。

然而,理想之外,总有残酷的现实。
同一个病人,手术后伤口迟迟不愈合。我每天帮她清创、换药,却始终在心里自责: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?是不是我的疏忽,害她受苦?后来才知道,问题和我无关。
但那几周的煎熬,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医生背后的孤独和无力。

医学,让我体会了责任与重量。可正是这种重量,让我开始思考:或许,我的人生,还可以有另一种可能。
2015年-2016年
香港
港大的磨砺,学会“逻辑”与“坚持”
因为一时看不清未来能做什么,我推迟了就业。
2015年,我来到香港,进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攻读公共卫生硕士。
从那一刻起,这片土地和我,正式结缘了。

全班120人,3个人跟随院长梁卓伟写毕业论文,我是其中之一。
梁卓伟,当时是港大医学院的院长,曾任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副局长、特首办主任,在香港医疗界几乎是“神”一般的存在。
在他的名下做论文,压力可想而知。
那感觉,就像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在我面前写“今天天气晴,我很开心”,既渺小又战战兢兢。
很多人心里甚至默认:分到他名下,毕业一半靠奇迹。
为了撑过去,我几乎把自己锁在图书馆。查文献、跑数据、推翻、重写……一遍又一遍。

左边是梁卓伟,右边是高永文
那段日子,我常常失眠,但咬着牙逼自己坚持。最终,我交出的,不只是论文,而是被锤炼出的逻辑、耐力与对完美的近乎偏执的追求。
多年后,当我走上创业之路,我才明白,这份底色,是最宝贵的资产。

毕业那天,我为了和梁卓伟合影,提前两个星期就去预约。约定的时间,我准时站在他办公室门口。五分钟的相机咔嚓,是我的24岁。
一轮十二载,不知已成双。

2016年-2022年
香港
广告人的历练,地产启蒙的种子
真正改变我人生轨迹的,是一次偶然。
硕士毕业前,因为在到处寻找工作机会,正好身边的朋友报名了一个求职类的比赛,邀请我陪他一起去。
我抱着“玩票”的心态和同学报名了麦肯广告比赛。(传统剧情要来了)
比赛分小组环节。我是组里唯一的男生,自告奋勇做了组长,带队夺冠了。

个人赛时,香港广告教父Spencer 出了一道题:
选一个从不打广告的行业,说服他投广告。
我当场回答:殡葬。
没人愿意触碰的题材,我却提前十年就想到可以用广告去改变。这个想法让我被Spencer选中,当场给了offer,进入了麦肯。

左边就是麦肯CEO
兼首席创意总监黄光锐Spencer
进入这家 4A 广告公司后,我几乎把所有岗位都干了一遍。

起初是创意部实习生。一个医学生天天用 Photoshop 改图、做海报。
后来因医疗背景,调去做医疗、营养品、奶粉、药物类客户,从创意跨到客户部,直接面对甲方。

当年的港姐冠军陈凯琳
再之后,我又转去策略部,把客户的 brief 拆解消化,交给创意团队出点子。
等于在短短几年里,广告公司的三大核心部门我都轮了一遍,连跳四级。

期间还被派去新加坡 Facebook 亚洲总部培训。那时第一次听到“竖屏视频的沉浸率比横屏高 120%”,我才真正意识到,传媒和广告的玩法,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。

熬夜也是真熬。实习时,每天凌晨两三点才下班,第二天又得九点交方案。创意部压力太大,一批又一批浸会、城大、理工的学生前赴后继。
原因也不难猜吧:在广告公司,你能把天马行空的 idea,借客户的钱,铺满全香港的地铁、巴士、户外广告牌。
每干一行,要么不干,要干就干最后,我的广告作品甚至还入围过戛纳创意节,这个奖项被誉为“广告界的奥斯卡”!

更有大把机会见到明星——我童年的偶像 Twins,就是在一次拍广告时遇见的。

阿Sa在中间
还有其他明星:

周柏豪

刘丹
这种虚荣感,支撑着很多人拼命往前。
可现实也很骨感:我实习的第一个月是零薪水,第二个月老板看我太惨才给了 3000块。直到转正,才拿到 12,000港币。
广告公司的历练让我看清一个道理:创意很美,但背后是血汗。
但正是在这里,我第一次接触到地产客户。
哦对,我还认识了我老婆。我们已经结婚三年了。

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。

2022年-2023年
香港
裸辞创业,地产人从零开始
2022 年,疫情把广告行业推到低谷。
我眼前的路很清楚——再往上,就是管理层,薪水五六万港币,听上去光鲜,却已经见顶,看不到未来。
于是,我做了一个看似疯狂的决定:裸辞。
辞职后的日子我也没闲着。我尝试过做3D动画,也试过在B站做医疗科普,真的无法停止创作啊。
生活不断给我灵感,那我就可劲儿造。

签证只剩下 7 个月时,我在咖啡馆约了我现在的创业伙伴。
疯狂聊聊聊,最后敲定——要做一件香港几乎没人做的事:地产短视频。
就这样,“一沙地产科技有限公司”从零开始。
公司从一开始的一个观塘的工厂大厦的一个小小的会议室,从4个人到现在,搬去了尖沙咀新港中心接近50人的团队。

今年公司出海团建的大合照
最初的日子,我一个人身兼数职:写脚本、拍片、剪视频,还要自己带客户。

第一次带看房团,只有9个人,我一边像导游一样讲解,一边举着相机拍摄。

慢慢地,9个人变成20人,再到30人。

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,有很多心怀梦想的伙伴加入我们。
我不再是医学生,也不是广告人。
从妇产科到地产科,
一旦上了地产的“贼船”,这辈子都要做个真正的地产人。
为了更系统地理解行业,我还自费报读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(LSE)的房地产经纪与金融课程。
我也陆续登上央视、人民日报、以及三大部委级媒体的报道版面(就差新华社了),还接受过彭博、第一财经、TVB 与香港电台等采访。



接受来自各电视台、报社的访谈
2023年-至今
香港
地产人的使命
今天,我带领的一沙地产科技,已经是香港地产领域的头部KOL团队。
我也达成全网100万粉丝,成为了港房一哥。我们今年团队也成交了接近30亿的GTV。
我发现我是真的喜欢看房子。
从几百万的刚需小户,到十亿级的山顶豪宅,都有我的身影。




和阿宏桑、何香蓓、池早这些千万大V合拍’
有时候是陪客户实地看楼,有时候只是纯粹地想看看不同空间的设计。
今年,我们还把脚步迈出了香港,开拓了洛杉矶市场,想看看在更广阔的世界里,关于家的故事能走多远。




去美国考察学习
去年中山大学校庆,我回了趟母校的,顺道捐了把印着我名字的椅子。

大学时,我喜欢拍视频,喜欢找新奇的玩法,喜欢创作。
11年前在中大敲下的一段话,多年后成为了命运的回旋镖。
我终究没变。

我创立公司的使命,不仅仅是在卖房,更是在帮一个个港漂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。
我曾与李家超、霍启刚面对面,探讨“港漂购房减税”;也在筹划把分公司开到新加坡、迪拜、东京,帮助更多的人置业。

回望这一路,从医学生,到广告人,再到地产人,看似辗转,却早有伏笔。
医学给了我严谨,广告教会我创意,而地产,让我真正找到了使命感。
在这片陌生又昂贵的土地上,我用一把钥匙,把漂泊的人送到岸上。
欢迎你们来香港,欢迎你们回家。

文末扫码加我微信
无比欢迎你们加我微信,
世界灿烂盛大,
我们一起探索香港!
垒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