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干好了股票配资网平台网址,走不了。干差了,去不了好岗位!
干炊事员的尴尬
以前,有个电视剧叫做《炊事班的故事》,一度还挺火,但我看过几集就不看了。曾经作为一名炊事兵,我觉得剧中把炊事班生活过于戏剧化了,纯粹是演戏。真实的炊事班真要那么个玩法,肯定干不了。30多年前,我在炊事班时,完全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个样子。

刚到老连队,连队领导为了锻炼我,于是安排到连炊事班做饭,由于在新兵连集训时被弄得肚子有些欠油水,想到炊事班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,炊事班的活虽说比不上擒拿格斗威武,也没有从事机械操作有技术含量,还是乐呵呵进入了炊事班,但家信里,一直不敢提在炊事班煮饭的事。
真正抡起锅铲才明白,这三尺灶台远比想象中沉重。西藏边防连队的伙食,像在悬崖边走钢丝——受着标准、条件、气候三重枷锁。炊事班的活真不是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,倒不是什么所谓的“众口难调”,而是受到当时伙食标准、操作条件和战士素质等方方面面因素的限制,常常要面对一些尴尬局面,的确不好干。
尴尬之一:战士们希望顿顿吃好的,司务长又怕生活费超支,在吃饱与节约之间,要努力做到两边都不要挨骂,更不能受到任何一方的赞扬,工作才是最佳的。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西藏边防连队的伙食由于受交通和气候的影响,标准与现在根本无法同日而语,能够保证吃饱就很不错了,吃点好的,想都不要想。就那么一点钱,还不能保证都吃到大家嘴里,因为连队紧邻家属队,跑冒滴漏经常的事。连队都是20来岁的战士,正是胃口好的时候,尤其是我们特务连,军事训练、外出巡逻、站岗执勤等等的,消耗体力多,饭量很大。粗茶淡饭,都能造几碗。包包子和饺子的工作量,更是让你怀疑人生。当时的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2.6元,要是总满足战士的胃口,伙食费绝对超支。在购买主副食方面,司务长总是勾兑军需股,开票时多开标准粉,稍微开一些富强粉准备在重大节日和上级工作组检查时用,而且都是扣扣搜搜的,像农村婆婆管小媳妇,生怕炊事员用多了。因为标准粉比较粗,蒸出馒头来一般都会颜色发黄,一旦食用碱放的过多,就是著名的“军用馒头”。富强粉精细,蒸出的馒头号称奶油馒头,表皮光亮呈乳白色,像抹了一层奶油。就是平时用标准粉做包子,拳头大的包子,北方兵三五几个都不会满足。用富强粉做的馒头,有个河南兵一次吃了八个。
为了不会超支生活费,连队的当家菜就是白菜炖带皮、白菜炖萝卜、干菜炖粉条,一年到头都是如此,尤其是冬天,几乎天天见。夏天也会种些菠菜,小白菜之类的绿叶蔬菜,基本都是连根拔,保留根须子,这是西藏边防连队的惯例。萝卜皮和莲花白的茎,清洗干净,用酱油加盐腌制,作为早餐小菜,以减少酱菜的消耗。小菜最多的,是豆腐皮凉拌,作料只有固体酱油和盐,不是饿了,还真不想动筷子。经常这几样,战友们意见很大,说怪话的人很多,民主测评会弄得炊事班很被动,先进班的流动红旗始终到不了炊事班。实在顶不住了,司务长割肉似的加些大肉罐头和冻猪肉,把骂声压压又恢复节约常态!

尴尬之二:大家都希望过节,过节要会餐,但连干部怕会餐,除了生活费超支外,最怕刁兵会餐后闹事。连队每逢国庆、八一等重大节日,都要会餐,除了战备就盼望那餐伙食。
临近过节,连队通常都要杀一头藏香猪,同时到藏民家买些牛羊肉,再到温室大棚搜寻一些蔬菜,司务长还要到军人服务社买一点酒。节日会餐炒菜大多由班长亲自主厨,其他人负责洗菜切菜。会餐是味蕾的犒赏,是亲密酒精的吉日,但连干部就有些虚火,担心个别战士酒后违纪。那时,有些城镇兵文化不多,脾气倒不小。平时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,与连干部和个别战友之间,出现点摩擦和误会而怀恨在心,会餐后,借着酒精的壮胆,借酒闹事,多人被处分过。所以,每到节日临近,值班干部就特紧张。特别是老兵退伍前的会餐,更是矛盾高发期。经常听老兵说起,在我去炊事班之前,有几次就是吃着吃着就有打起架来了。但我到炊事班工作期间,每次都会提醒值班干部盯住几个重点对象,再利用我的三寸不烂之舌,战友加兄弟地化解矛盾,安抚情绪,效果非常好,基本没有打架斗殴现象。唯有一次,战火初燃,就被我扑灭了。一个服役五年都没有休过一次探亲假的老兵,借口值班炊事员打菜时,给他们班菜盆里打少了,就把平时对连干部的不满发泄出来,还对值班炊事员动手。班长从厨房看见欺负自己的兵,从操作间拿起一把舀饭的铁铲冲了出去,就要砸向那名老兵,幸好被我眼急手快死死抱住。虽然没有发生激烈打斗,酿成什么后果,但一场原本美好的会餐,铲子把却把我右脸擦红一大块,弄得不欢而散。
尴尬之三:西藏空气稀薄,年平均气温很低,加上我们特务连厨房的窗子没有玻璃,操作间温度太低,给发面带来了极大困难,时常发不起来成死面,死面疙瘩就成了挨骂的导火索。食堂和伙房远离连队营房,是一处平房。那时发面没有酵母,而是用上次留下的一些老面,在盆里用水散开,加上新面,一起和揉。每天晚饭后,值班炊事员都要花半个多小时,在一个大盆里揉一袋面粉。把面揉光后,盖上盆子,再蒙上一床厚厚的棉褥子,以保持面团的温度,便于发酵。由于温度太低,常常早上做早餐时,面的大小与昨晚揉的原封不动。没有发的面,做馒头非常不好,勉强切好,放入高压锅升温醒发,有时见效。更多的时候,无一例外的全是面疙瘩,这是批评的话语不绝于耳。扪心自问,作为炊事员,看着战友就餐苦瓜着脸,我内心充满自责,但也毫无办法,揉面在人,发酵在天啊!
尴尬之四:饭菜的烹调技艺既不能做得太差,也不可做得太好,要努力做到不挨骂,和不出漏子之间寻找平衡。原因是,工作太好,领导会一直把你留在炊事班,因为大家都想吃点可口的。工作太差,去不了好的岗位,学不到技术。当然也有领导喜欢把工作表现好的战士,尽快调离炊事班的,但更多的干部,喜欢把工作好的留在炊事班,哪怕倾斜一些立功受奖名额都愿意。
在挨骂与表扬的钢丝上走久了,我渐渐悟出另一种平衡:活儿干得太好,领导就舍不得放你走;干得太差,又学不到技术。直到某天调令下来,我解下围裙时竟有些恍惚。这些年过去,记忆里标粉的粗粝、死面疙瘩的坚硬,都化成了特殊的年轮。如今才懂,那些在灶火边流逝的青春,那些就着风沙咽下的饭菜,本就是边防线最真实的烟火。

作者简介:
贾洪国:1968 年生人,西藏军旅五年,双流县报记者十年。出版有个人文学集《 一花一世界 》《 人生足迹 》 《 风兮雨兮》。近年来,主要精力用于采写《寻访战友故事集》,目前已完成了《军旅宥坐——寻访战友故事集》两册,50万字已汇编成书。因为“人在变老,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!”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,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,一念花开,一念云起,在时光中拈花微笑,能穿透岁月漫漫的尘埃。
垒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